祭奠的新方式
平顶山市检察院 马帅龙
科技新时代,清明祭祖也出现了新方式、新景象。
“孩儿,这是恁太爷,跪下磕个头。”我孩童时期,父亲带我去祭祖,他一手拿着铁锨,一手扯着七八岁的我,来到坟场给老祖宗们上坟。按照我们当地习俗,清明节的前一天傍晚,后辈们要给祖先坟头上添几铁锨土,然后清明节一大早带着祭品祭奠祖先。父亲是个很注重传统且重视感情的人,所以从我儿时起,他都会在清明节带我给祖先上坟,这既是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也是一种孝道的传承。
我最近做了一个梦:在一个寂静的晚上,我拿出手机扫描了爷爷墓碑上的二维码。我佩戴一副VR(虚拟现实技术)眼镜,眼镜中浮现出爷爷的立体影像,他正在讲述着我爸爸儿时的糗事。我赶紧跑过去抱他,但是身体从他的影子中穿了过去,扑了个空。我大惊失色,喊着“爷爷、爷爷”,然后从梦中惊醒。我擦了擦湿润的眼角,感叹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的时候,我在手机上刷到南京市雨花台功德园的“云祭扫”平台,利用3D建模技术将逝者生前的照片、视频等转化为动态数字档案,AI算法会模拟逝者的语气生成互动对话,没想到晚上我就在梦中体验了一把。如果这项技术能普及,何时不能思亲?
现在的清明节,越来越多的扫墓者不再烧纸钱祭祖,而是利用数字技术开启与先人的“超时空对话”。在苏州平江路,非遗传承人用秸秆制作环保祭品,可降解的电子河灯载着二维码顺流而下……
当科技与人文在清明时节相遇,我们终将理解:祭奠的本质不是燃烧的灰烬,而是记忆的永续传递;孝道的真谛不在于形式的热烈,而在于精神的生生不息。这场发生在清明时节的祭祀变迁,正在以新的方式,展现中国人对生命与传承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