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检察文化>>原创文学
方言和土话
时间:2025-04-13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方言和土话

汝州市检察院 郭慧利

同学为女儿开学的家长会准备了一篇发言稿,想让我帮忙润润色。

凭心而论,文稿写得很不错,感情真挚,让人很容易产生共鸣。美中不足的是,文中用了大量的口语和土话,虽无伤大雅,但我还是一一进行了修改。

发给同学看后,同学笑着说,自己原本还有一肚子的方言,要不是有些字不会写,估计满篇都要“土掉渣”了。我笑过后却觉得有几分茫然。不知从何时开始,我说话时不自觉地就带出几分书面语的感觉来。

作为一名80后,我上学的年代并没有普及普通话,不管是老师上课,还是学生回答问题,都是用方言和土话。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改变是在中学毕业时,大家相互在毕业纪念册上写上对同学的祝福,有个同学请我写寄语时,我打了好几次草稿,想把“你是俺最好的同学”换成“你是我最好的同学”来表述,但写在草稿纸上几次都觉得别扭。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内心的忐忑,但读书跳农门的定势思维,还是让我忍着别扭写下了这句当时觉得格外“洋气”的话。

参加工作后,我一直在基层工作。有一年跟随领导到北京出差,同行的办公室主任与酒店服务人员沟通时,因为满口土话导致沟通数次都不顺畅。快嘴的我着实替他着急,便自作主张地上前将他的意思用普通话表达出来,取得了良好的沟通效果。那一刻,办公室主任看我的眼神都变了,后来对我格外关照。可能是我对语言有天赋吧,后来走南闯北,跟哪个地方的人沟通,我都能带上那个地方的韵味。这导致出门在外时,很多人听不出我的口音,辨不出我是哪里人。

而长期从事文字工作的我,也逐渐用书面语取代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本地方言,甚至因为长期干的工作都是与人打交道少、与文字打交道多的事,导致那些伴随我成长的方言和土话在不知不觉间就从我的脑海中消逝了,连一丝涟漪也没有。去年单位给我重新分配了精准帮扶的脱贫户,老人名字中有一个“国”字,我和同事入户走访时向村民打听“国(guó)叔”家怎么走,村民摆着手说村里没这个人。同事想了想说是“国(guí)叔”,这个称呼一喊出来,一下就拉近了和村民的距离,几个大爷热情地为我们指路。

同事的话也让我有了危机感,基层工作少不了要与老百姓打交道,只有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开展好工作。而我本来自群众,为何却脱离了群众?我想大概就是因为书面语听多了,少了份土话的亲切和自然。孰不知,现在群众最反感的就是我们满嘴“官话”,他们听着感觉虚,认为不实在,心与心的距离远了,还谈何走到百姓心里,把事情办到群众心坎上?

发现这个问题后,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听母亲讲话。母亲有一肚子的老故事,爱读书的她往往不自觉地用她自认为标准的读音读出来,年少时对远方的向往让我对母亲的口音很是不屑,总觉得上不得台面,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却越来越喜欢听母亲讲的一些家长里短,感觉充满了烟火气,让我总忍不住想起小时候唱的那首老歌:“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妈妈的故事没有高大上的外衣,如同治愈了网友精神内耗的“网红二舅”,这些实实在在的烟火味,不仅让我在与群众打交道时拉近了与他们的距离,通过专业知识帮助他们改变生活,还抚平了我躁动不已的心。我也渐渐明白,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走多远,淳厚的家乡味,浓浓的家乡情,是一个人的精神底色,也是一个人行稳致远的法宝。


·青年骨干下沉一线 以...
·提质充能 实干争先 奋...
·省检察院党组成员、副...
·省检察院第七检察部到...
·锚定主责 笃行质效 以...
·以更实作风 更优质效...
检务公开-平检简介 检务公开-市院领导
检务公开-部门职能 检务公开-公开事项

版权所有:河南省平顶山市人民检察院

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建设路西段265号 电话:0375-2970382 邮编:467000

工信部ICP备案号:京ICP备10217144号-1

技术支持:正义网

邮箱:pdsjcxc@163.com

本网网页设计、图标、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