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拥有一个悦耳且易记的名字——鲁山县观音寺乡。顾名思义,乡里有一座寺庙,名为观音寺。按照惯例,每月农历十八,观音寺乡都会举行一次持续三天的庙会。人们在寺庙周边购置物品,这便为“赶会”。每逢规模盛大的庙会,还会有戏班子提前搭建好戏台,现场热闹非凡。
那时,阳光总是分外明媚,微风拂过乡间小径,奶奶牵着我的小手,漫步于集市。人群熙攘,叫卖声起伏,新奇物件令人眼花缭乱。我宛如欢快的小鸟,在奶奶身旁蹦蹦跳跳。
蓦地,我的目光被一个小摊上的桃篮(用桃核做成的手串)紧紧锁住。那桃篮被红绳串起,编织工艺精妙绝伦,桃核的表面细腻至极,毫无半点毛刺,精心雕琢出的篮子活灵活现。桃篮呈现出一种温润的棕红色,恰似被悠悠时光浸润过的陈年美酒,散发出令人心醉的韵味。我伫立在那儿,双眼痴痴地盯着它,双脚像被钉住了一般,再也无法挪动分毫。
奶奶似乎洞悉了我的心思,她面带微笑地与摊主还价。将桃篮买下后,她用那双布满皱纹的手,将桃篮轻轻戴在我的手腕上。
桃篮伴我度过了数不清的欢乐时光,不管是陪我在田间尽情奔跑,还是伴着皎洁的月光进入梦乡,它都如忠诚的挚友,从未离开我的身旁。
后来,为了求学我四处奔波,离开了那个承载着温暖回忆的乡村。城市的喧闹嘈杂、学业的繁忙拥挤,使我被忙碌紧紧裹挟,而伴随我许久的桃篮,也不知怎的裂成了两半。我试图将它拼凑,可无论如何努力,桃篮都难以恢复如初。
桃篮碎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